评论解读
王 露: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部署。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实施的国家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不同角度三次提到军民融合发展,并且对如何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真正学懂弄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懈探索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党领导打赢革命战争和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基本经验,是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认识的重大升华。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统筹经济和国防建设。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创造性地提出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形成“军民兼顾”战略思想。我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和民用工业体系,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并胜利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数次边境自卫作战。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为开创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世纪之交,我们党明确提出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注重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国防要求,促进了经济和国防两大建设的紧密结合。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着眼于解决深层次矛盾,创造性地提出军民融合发展的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敏锐洞察和深刻把握新形势下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对军民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决策,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了“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等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在战略定位上,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在发展阶段上,指出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还存在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统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工作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奋斗目标上,提出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在总体要求上,强调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国家主导、注重融合共享、发挥市场作用、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在实现途径上,指出要向军民融合发展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从需求侧、供给侧同步发力,强化大局意识、改革创新、战略规划、法治保障。这些重要讲话精神,赋予军民融合发展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完善、系统的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军民融合发展提升到了新高度、新境界、新水平。
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习近平同志指出,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更好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是统一富国和强军两大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合经济和国防两种实力,促进国家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可靠支撑。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兼顾发展和安全,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当今时代,以信息化为核心,以军事战略、军事技术、作战思想、作战力量、组织体制和军事管理创新为基本内容,以重塑军事体系为主要目标的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军事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联度空前紧密,现代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更加强调实现军和民两种力量、两种技术、两种资源之间的转化与融合。在这样的态势下,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兼容发展,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筑牢发展和安全两大基石。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所以能够对发展和安全构成支撑,是因为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双向支撑拉动作用。一方面,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能够有效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如,军用船舶制造业的发展会拉动民用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北斗系统”对国民经济技术产业群产生数千亿元的拉动效应;“神舟”飞天、“嫦娥探月”等大型国家工程也都有力拉动了相关高端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以及风险防控等多重挑战,迫切需要更好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拉动作用,在国防建设中挖掘军民融合点,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经济建设发挥支撑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军事斗争准备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离不开全党全国人民的支持。只有通过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使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才能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更有效的支撑,增强国防实力。
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新的转折点上,各种战略力量加快分化组合。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才能有效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坚定实施七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所有这些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安全的发展环境,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不仅能够为各项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安全保障,而且能够有效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不仅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其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家战略能力。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扭住军民融合不放松,善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统筹各方面力量资源,不断拓展融合深度和广度,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能力。国家战略能力是以国家战略体系为基础的,只有国家战略体系中的每一项战略都得到有效实施、各项战略协调配合,才能生成高水平的国家战略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要按照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要求的,“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同时,同步推进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体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标准建设,形成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文化等力量一体运用的战略态势,努力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能力。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结合有助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赢得国家战略优势。习近平同志强调,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要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这是从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新形势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为军民融合打开了广阔发展空间,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提供了重大机遇。3D打印、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等无不展现出民用领域新科技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广阔空间。很多国家力争以最快速度先于对手把民用新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军事领域,以谋求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优势。对我国来说,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必将促进各类军民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加速前沿性、革命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有利于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军事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实现两个体系相互兼容、同步发展,既使军事创新得到强力支持和持续推动,又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获得更大动力支撑,从而大大提升国家战略优势。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他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见,我国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夺霸权,而是顺应现代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进行军事斗争准备,目的是以全社会可承担的最小成本,保持对敌人的最大战略威慑,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大限度维护和平的目的。因此,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不仅不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恰恰相反,它将为遏制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贡献重要力量。
(作者:王露,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21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