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留正气在人间
光明日报评论员
他离世当天,临洮的干部群众纷纷从村镇、从山里、从田间赶来,为他送行。他离世一个多月后,临洮的父老乡亲仍流连在他工作过的地方,久久注目、深深缅怀。生于斯、长于斯、牵挂于斯的“博士县长”柴生芳,长眠在了广袤的黄土地上。
8月23日,光明日报以“过早断裂的脊梁——痛祭甘肃省临洮县县长柴生芳”为题率先报道柴生芳的事迹,后又开辟“‘为民县长’柴生芳的足迹”专栏。那扇常年敞开的门、那盏深夜不灭的灯、那张囊括323个行政村的产业地图、那摞170万字的工作日志,在继续讲述着柴生芳的故事,讲述着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基层干部的浩然正气、知识分子的博大胸怀,在读者中引发强烈共鸣。
它们见证了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公仆意识是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是牢记宗旨的群众情怀,是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过硬作风。它境界高远,却体现在最日常的工作中。群众能随时推开县长办公室的门,农民增收第一个想到向县长报喜,贫困学子的所想所需能记在县长的笔记本上,每条坑洼不平的山路都能成为县长的“心上路”,这就是最质朴的公仆意识,这就是对群众路线的最好践行。
它们见证了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留洋博士,却主动回到贫瘠的故乡;知识精英,却沉潜到最艰苦的基层。相比起“上层”和“精英”的角色,柴生芳选择成为在大地上书写理想的实干者。相比置身事外、“指点江山”的生活,柴生芳将脚印实实在在地印在中国转型最艰难的地方。45年的人生,充分阐释了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
它们见证了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人们眼中的柴生芳,永远在为临洮的发展奔忙:一个馍馍的早饭、数个小时的颠簸、马不停蹄的一线办公、延续到凌晨的讨论,构成了柴生芳在临洮每一天的工作内容。定西“苦瘠甲天下”的困难,挡不住柴生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负。对他而言,家乡土路坎坷,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临洮梁峁纵横,但没有共产党人跨不过去的坎儿。
以正气还天地,将身心献人民,这样的人必将被人民永远怀念。临洮干部群众的关注、感动、缅怀、追思是一种见证:柴生芳走了,但他唱响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凝聚了推动中国发展的正能量,留下了写在中华大地上的情怀、树在人民心里的丰碑。